荣誉加身、成果累累,说的就是这位“护士先生”
在大多数人眼里,护士多是温柔美丽的女性。然而,在重症监护病房、精神病医院等特殊护理岗位上,“护士先生”成了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第二人民医院从事精神病重症患者护理工作的董贵,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护士先生”。
自1999年退役至今,23年来,他时刻牢记党员身份,始终坚守入党初心,敢于担当,扎实苦干,退伍不褪色,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完成了一名军人到护士的转变。
主动请缨写战书,抗疫路上打前锋
2020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心。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董贵主动请缨写战书,申请到一线抗疫,由他牵头成立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党员先锋队,快速奔赴大理市上登、下关高速路口,对来往人员、车辆进行体温监测和流行病学筛查。
1月26日至2月22日,董贵和同事们在大理市上登高速路口、风车广场路口,24小时坚守岗位,期间累计完成124000多名来往人员、56000多台车的体温监测和流行病学筛查,全力守护白州人民生命安全。
“您好,请测量一下体温!”这句简单的话语,在排查疫情的29个日日夜夜,他都不知道重复了多少遍。有时遇上有特殊情况的群众,还需要长时间耐心处理。一天夜里,一位产妇需要进行排查,董贵忙碌近30分钟,终于帮助产妇通过排查。
疫情排查阶段,董贵每天8小时连续站岗,冷了,他只能在原地快速踏步;困了,用手一遍又一遍的拍打脸部,辛苦劳累一个月,体重骤降整整十斤。
特殊关爱守初心,本职岗位当先锋
自退役后,董贵一直在大理州第二人民医院从事精神病重症患者护理工作。精神病患者,一个极为特殊的病患群体,他们饱受疾病折磨而又不被外人理解,各种世俗的偏见,导致人人对其避而远之。但就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岗位上,董贵的工作让州二院的同事和患者家属交口称赞。
医院有一位60多岁的五保户老人,由于长期患病,已经失去基本自理能力。老人每天洗脸、吃饭、上厕所等日常生活,都需要董贵照管。董贵不叫苦不喊累,六年的悉心照料让两个非亲非故的陌生人变成了血浓于水的“亲人”。
一年的大年三十,老人突患重症肺阻病,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作为老人的责任护士,董贵第一时间出现在老人床头。在董贵三天三夜的照顾下,老人身体渐渐好转。董贵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后,又接到电话,说老人与接班护士大发脾气,嘴里还不停地喊着:“谁喂的饭都不吃,我只要董护士喂我!”他二话不说直奔医院,继续担负起照管老人的任务,毫无怨言。
十几年如一日,他在自己的小岗位上默默奉献。有病人因幻听爬上10米高墙,他以身置险攀上高墙,将其劝下;有病人因病发欲用开水自残,他奋不顾身上前劈手夺走;有病人因偏执想强行闯出医院,他反应迅速将其抱回……虽然惊险万分,虽然屡次负伤,但他依然以病人为中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足够的耐心看护病人。
有人曾经问他:“在精神科工作风险这么高,你为何还这么拼命?”他却笑着说:“部队培养了我,雷锋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工作风险虽高,但能给患者一个温暖的家,再苦再累我也值!”这样暖心的话,感动了无数患者、家属和身边的人,他用无悔的青春和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诠释了什么是最美退伍军人。
厚德有爱,知行合一
工作中,董贵认真负责,学以致用,从患者和医院的实际出发,对传统约束带进行了改进,大大提高了病人的安全舒适度,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获得了病人和临床医护的一致好评。目前,该新型约束带已获得国家专利并使用于临床。
工作之外,董贵还是一名宣传艾滋病的志愿者。他多次放弃休息时间,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深入各地宣传。由于在州红十字会艾滋病预防青年同伴教育项目工作中成绩突出,被授予“最佳奉献奖”。除此之外,董贵多年来坚持无偿献血近8000ml。
有付出就是有收获。董贵先后5次被医院表彰为“先进工作者”,4次荣获医院“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06年被大理州红十字会授予“最佳奉献奖”荣誉,2020年大理州卫生健康委员会抗击新冠疫情嘉奖,申请国家级专利1项并取得专利受理书,撰写专业论文2篇,修订单位制度2项。2020年被评为云南省“最美退役军人”。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退役军人,一直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书写了退役军人的精彩篇章。
人物简介:董贵,男,汉族,云南大理人,1976年12月生,1996年12月入伍,1999年12月退役,中共党员,现任大理州第二人民医院四病区护师、临床二支部组织委员。2020年被评为云南省“最美退役军人”。
来源:中国军网
责任编辑:王丽娟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